日期:2024-08-01 12:18
“哈龙”灭火剂由于破坏大气臭氧层而被联合国禁止使用,现在面临“哈龙”灭火剂全面退出市场而无合适替代品的局面,。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哈龙”替代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处于跟踪模仿阶段,国外领先技术已对我国产生了“卡脖子”问题。因此,
周晓猛教授团队经多年技术攻关,开发出多种具有绿色环保、低毒、灭火效率高、扩散性能较好、无腐蚀性、高稳定性等特点的新型化学气体灭火剂,可广泛应用于航空器、舰船、精密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机房、档案馆等重要装备或场所;研制的手提式机载高沸点灭火器,已获得民航局适航认证;研制集降温、惰化和灭火为一体的自动化锂电池火灾防控装备,可解决新能源客汽车、特种车辆以及电动飞机等电动交通工具的锂电池安全防火问题。该项目研制的多种灭火剂及其灭火装备具有优异的环境友好和灭火性能,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对洁净灭火剂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基于该项目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25项(国际专利1项),获得授权23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该项目研发的新型化学气体灭火剂技术成果先后应用于知名中央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的移动式机载灭火装备已应用于国内飞机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固定式锂电池灭火装备已应用在国内电动客车龙头企业和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价值。
据中国发明协会网站介绍,发明创业奖于2005年由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发明协会设立,是首个为发明家设立的国家最高奖项。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民航热灾害防控与应急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通过引育结合,组建了飞机防火与应急研究团队并成功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编委,受邀担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航空安全专业工作委员会、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安全分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消防协会固定灭火系统分会委员、深圳市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专家、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近五年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37项(已获授权22项),其中8项被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发明奖3项等。
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学院教授。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民航大学“蓝天青年学者”、首批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计划“蓝天优秀人才”。主要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方法从事飞机火灾与灭火机理、清洁机载灭火剂的设计改良工作。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校级人才培养计划2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横向项目若干。发表包括高水平SCI论文47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包含中科院一区SCI论文26篇,所发表文章并被正面引用2500次以上,其中两篇论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个人h-index = 25。曾获得2020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机载灭火剂开发及锂电池火灾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近五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3篇;申请发明专利21项(1项国际发明专利),其中已授权18项,实现成果转化3项;主持包括载人航天预研项目等项目4项,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创业成果奖一等奖1项。担任天津市市场监管科技项目评审专家,Science Journal of Chemistry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材料工程》(EI期刊)青年编委,《航空材料学报》(中文核心期刊)青年编委。
九江中船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科技研发部部长,主要从事新型灭火剂及消防材料研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等多项任务,先后荣获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船九江海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法国MBA硕士,浦东新区五届、六届、七届政协委员,建国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工商联第六届,第七届,曾获2020“上海民建优秀企业家”、2016“诚信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副理事长等十多项重要社会职务。申请了176项专利(76项发明专利,9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59项软著和8项PCT专利。主编参编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20多项。